商丘古城内老宅上的砖雕历史悠久,刀工细腻,题材多样。明清时期所建的庙宇、殿堂及七大家八大户的老宅门楼上随处可见,后来庙宇、祠堂都毁了,砖雕这门手艺也就濒临失传。如今,人们慢慢开始重新重视传统文化,砖雕这门古老的工艺,又焕发了生机。在商丘古城重新修建的陈家大院里,潘明生就有一个铺子,他平时就在那里精雕细琢,然后,把砖雕作品摆出来让众人欣赏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早些年,潘明生空闲时溜遍了商丘古城,归德府城墙等那些古迹他尤其喜爱,领会了传统砖雕的神韵,这为他日后的砖雕打下深厚的根基。
喜欢手艺的人往往比较认真细致。潘明生说,自己的师傅在村里是个木匠,大家都叫他黄甫。黄甫的木工活在梁园区王楼乡方圆几十里最有名,并不是因为他手艺比别人好,而是因为他干活比别人认真细致,别人打一个柜子要用两天,他干同样的活儿至少要用五天。别人两天打出来的柜子用上三年五载就坏了,黄甫五天做出来的柜子却可以用几十年。师傅的认真细致深入到生活的每一方面,当然包括对潘明生的严格要求,潘明生受益匪浅。黄甫精心传授,潘明生认真的学,砖雕手艺不断精进,尤其擅长雕刻四合院、城楼、以及楼台寺庙等作品。
10日,记者在古城陈家大院看到一组大型砖雕长城,这是潘明生设计与雕刻的一件作品。这件青砖雕的长城作品规模宏大,工艺要求高,一般手艺人不轻易上手。潘明生多方查阅长城资料,确定作品雕刻思路,随后开始打坯、细雕,再到修补、打磨,花了近4个多月才完成了这部作品。长城整条蜿蜒挺劲,刀法洒脱而有力,全面展示了圆雕、透雕、浮雕等工艺技法,受到了观赏众人的赞誉。
这些普普通通的、捡来的青砖,经过潘明生的巧手雕琢,都摇身一变由土鸡变凤凰,那些精美的砖雕都会让人重拾一段段沉静的老时光。当听到那些出自内心的赞美后,潘明生感到很高兴,这说明他那些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,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走下的决心和信心。实际上,砖雕却是个苦力活。潘明生砖雕工作的地方,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砖灰,砖雕时他的头发、眉毛和衣服上落着厚厚一层粉尘,常常就在灯下一刀一刀雕刻着纹路,也雕刻着传承的憧憬。
为了创新砖雕工艺,潘明生开始尝试做一些微型磨盘、石滚和摆件,作品既保持了传统砖雕风格,又有符合现代人对美好愿望的追求。他的作品创意由砖雕拓展到青花瓷片、青花瓷片材质细腻、花鸟人物图形多样。潘明生指着一件从古城工地捡来的青花瓷片说:“你看这瓷片,回青料发色蓝中带紫花纹既有蜿蜒曲折之妙,又具备折叠飘逸之美,经古人匠心绘画又经几百年风雨日月锤炼、才成为今天见到的样子!”每片瓷片和青砖都不是轻易获得的,做坏了就没有了,因此雕刻制作前必须反复揣摩,依形度势,瓷片花纹深思熟虑,才能最大限度地雕刻出它的自然之美。
工地上的一块青砖、一片瓷片在路人的眼里没有什么,但在潘明生眼里,那就一块宝,凭着精巧的构思、一双灵巧的手,废弃的青砖与瓷片在他手中获得“重生”,幻化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。虽施以刀工雕磨,却珠联璧合、浑然天成。作为一名砖雕艺人,他的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,也以手艺而崇高的。手中的刻刀,在那一刻被赋予了生命,让废砖头与手艺实现最完美的相遇。回望从小喜欢那些古旧的老物件:古朴灵动的归德府城墙、简洁醇厚的火神台,还有铁划银勾的应天书院古碑帖等,都是他眼里的传统之美。浮躁和喧嚣已经远去,寂静中只有刀尖和砖粉在眉头、发梢飞舞和飘落。一刀刀划过,那些青砖却在他刀尖上发生了蝶变。
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虽然做砖雕很辛苦,还挣不了多少钱,来看的人不少,但想学的不多。潘明生相信,微型砖雕是一门传统艺术和文化,他会继续坚守下去,只要找准切入点,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。